发布日期:2025-07-05 10:34 点击次数:69
深夜11点,再次关掉了招聘软件,屏幕上的“已读不回”刺激的眼睛发酸。减少了和家里的联系频率,不想欺骗家人,但也不想让他们操心焦虑。也曾自暴自弃的想要脱下孔乙己的长衫,但实际上得到的是更为苛责的待遇。近乎自暴自弃的打开小说,玩一把游戏麻痹自己。短暂逃离焦虑,但一旦停下来,恐慌感又卷土重来。——这种“清醒地堕落”其实比彻底摆烂更消耗人。
这不是个例。 在社交平台上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经历相似的煎熬——找不到工作,却先学会了愧疚。
失业的尽头,是自我惩罚?
“投了200份简历,面试10次,0 offer。”
“每天假装出门‘上班’,实际在咖啡馆坐一整天。”
“不敢参加聚会,怕被问‘现在在哪儿高就’。”
这些隐秘的独白背后,是一种蔓延的失业羞耻感。当社会将“工作=价值”划上等号,失业就成了一种道德缺陷。年轻人开始内化这种批判:“不是市场不行,是我不够努力。”
谁在制造这场“愧疚危机”?
“努力就有回报”的叙事崩塌
上一代人相信“勤劳致富”,但今天的年轻人发现,即便985毕业、大厂实习,仍可能半年找不到工作。当努力不再必然导向成功,自我怀疑便疯狂滋长。
家庭期待的隐形压力
“爸妈供我读书这么多年,我却连房租都交不起。”传统观念中,成年意味着经济独立,而失业让年轻人觉得自己“像个累赘”。
社交媒体的幸存者偏差
朋友圈里晒offer、小红书“年薪30万攻略”不断强化“别人都行,为什么你不行?”的错觉,却无人展示简历石沉大海的常态。
我们该如何走出困局?
心理学家卡尔·罗杰斯曾说:“当我接受自己原本的样子,我就能改变。”或许解药在于:
承认环境的影响:失业率攀升、岗位缩减是宏观问题,不必全归咎于个人。
重新定义“价值”:你的存在本身就有意义,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。
允许自己“脆弱”:向信任的人坦白困境,反而可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支持。
失业不是人格的失败,而是时代的阵痛。当社会无法提供足够的赛道时,自责不会让机会凭空出现,但自我宽容能让你撑到天亮。
下一篇:没有了
Powered by bt体育台app官网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